走路, 與世界聯結

國際友誼步道
文‧曾蘭淑  圖‧莊坤儒

2023 7月

步道也能搭起友誼的橋梁。你知道台灣的國家綠道──樟之細路、淡蘭百年山徑道與山海圳國家綠道,與哪些國家的步道,建立了「友誼步道」嗎?

微風中飄著細雨,來到苗栗縣獅潭鄉鳴鳳古道的登山入口旁,新鳳吊橋頭放置著2019年台灣與韓國友誼步道的紀念碑,一個是代表韓國濟州島「偶來步道」的藍色小馬標誌;一個是代表「樟之細路」樟樹波浪邊緣單葉意象的古道標誌;同樣的標誌,在「偶來小路」15號小徑上也可以看到。

在阿里山特富野古道的登山口,也會看到2022年底設立的友誼步道指標牌,標記著地圖上的另一端,是加拿大的布魯斯步道。

還有一個現在進行式的友誼步道,台灣淡蘭古道與日本宮城縣的偶來步道,計劃在今年(2023)11月與明年5月締結為友誼步道並互設指標。

歷史的古道,文化的路徑

「這十年來,走路、行遠成為台灣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。」台灣千里步道協會(以下簡稱「千里步道協會」)執行長周聖心指出,透過雙腳步行,了解土地的故事,蔚為旅遊風潮。2018年行政院更將淡蘭百年山徑、樟之細路、山海圳國家綠道,列為優先推動的國家級綠道,這三條長距離步道,擁有自然生態與物種的多樣性,又是承載多元文化與國家歷史記憶的文化路徑,很值得推薦給愛好山林的外國遊客,透過這種慢速、深度的步道之旅,來認識台灣。
以樟之細路為例,英文名為「Raknus Selu Trail」,「Raknus」是泰雅族、賽夏族語中「樟樹」的意思,「Selu」是客語「細路」的發音,意思是小徑,名稱即充滿多元族群的意涵。
負責媒合友誼步道的千里步道協會,從主線總長約220公里的樟之細路中挑出「鳴鳳古道」,與韓國偶來步道諦結友誼步道。
鳴鳳古道早期是賽夏族狩獵的山徑,後來客家族群進入獅潭拓墾,沿山設隘,防止原住民襲擊,在這片山區裡形成多條隘勇路;日治時期則是提樟製腦與茶葉的主要運輸道路,行走其間,也走進台灣族群發展與經濟開發的歷史縮影中。走完古道,還可以到獅潭老街喝仙草茶,探尋設於1873年的獅潭教會,附近有一棵龍眼樹,是當年馬偕牧師為民眾拔牙的地點,沿途除了有豐富的自然生態,更是充滿歷史人文的意義。

更多了解   樟之細路:台三線「樟之細路」─浪漫與慢行的大道    「樟」顯價值之路─老官路.傳遞大湖馨香故事

在阿里山特富野古道的登山口,看到友誼步道指標牌,標記著地圖上的另一端,是加拿大的布魯斯步道。(千里步道協會提供)
 
 

樟之細路中的鳴鳳古道,與韓國偶來步道諦結友誼步道。(千里步道協會提供)

文章來源及完整文章請參閱《台灣光華雜誌
https://www.taiwan-panorama.com/Articles/Details?Guid=5fb595c5-aeb8-4927-a9ef-df3f3b373528&CatId=7&postname=%E8%B5%B0%E8%B7%AF%EF%BC%8C%20%E8%88%87%E4%B8%96%E7%95%8C%E8%81%AF%E7%B5%90%20%20%20%20-%E5%9C%8B%E9%9A%9B%E5%8F%8B%E8%AA%BC%E6%AD%A5%E9%81%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