彰化|港灣溜魚文化工作室

生產型

以文化為底蘊,重現鹿港鰻魚王國風華

▲港灣溜魚文化工作室團隊都是新世代年輕
 

一說起鹿港,眾人不外乎想起的印象就是老街、古蹟以及媽祖廟,但其實鹿港曾經是鰻魚養殖的重鎮。大約在每年的十一月中旬到隔年的三月間,都可以看到全身透明的鰻苗出現在鹿港的海岸邊,因此,「捉鰻線,賺過年錢」就成了鹿港居民過年前後的副業。後因鹿港水產試驗所的養鰻實驗成功後,開始進行鰻魚養殖的輔導,並且在退委會的協助下,於海埔里開闢十三公頃的養鰻池,從此之後,鰻魚養殖場如雨後春筍般紛紛設立,成為家鄉的重要產業。當時大多採用家庭式小規模養殖,許多養殖者多採斜槓的方式做兼職,然而在鰻苗資源不穩定、產業型態轉變、養殖技術外移等種種因素之下,鰻魚養殖業最終走向沒落。
▲鹿港曾是臺灣的鰻魚王國,如今產業已衰退
 
生長於鹿港養鰻家族的趙俊傑,偶然看見阿公在魚塭工作的身影,於是興起接棒的念頭,返鄉和阿公從頭學起如何養鰻,同時他也意識到「產業會消失,但文化不會」,因此創辦了港灣溜魚文化工作室,以保存傳承養鰻文化為使命,記錄下鰻魚養殖的點滴。趙俊傑及團隊將產業故事、生態知識轉化為食魚教育,辦理營隊及課程讓在地的國中小認識家鄉產業。

▲藉由食魚教育保存養鰻文化

 

此外,港灣溜魚團隊敞開養殖場的大門邀請民眾參與魚塭小聚,讓養殖職人帶領學員進行魚塭 導覽,介紹養鰻的知識與流程,展現屬於養鰻職人的自信。

文章引用:國家海洋研究院 2023《海岸聚落發展與研究|海岸聚落觀察行動》特刊